By:小文
先寄給你我今天的心得。其實還有很多很棒的收穫,我先寫印象最深刻的一個。
* * *
今天的收穫非常豐富,其中最特別的是神透過彼得從耶穌被捕到復活後的心路歷程對我說話,安慰到我的心,讓我數度感動到眼眶濕潤。
經文:路22,約21
彼得原本是個很愛耶穌也很熱心護主的人,在耶穌被抓的過程想保護耶穌,動刀傷了一個敵人,耶穌雖叫他住手,但也沒責備他做錯了。後來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彼得還是冒著生命危險遠遠跟著被捕的耶穌一行人,勇敢地深入險境來到大祭司的院子,也許他想要繼續保護耶穌,只是情勢所逼最後發現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只好三次不認耶穌。(這和猶大也是個對比,一個是表面親嘴,心卻背叛;一個是行為魯莽又犯錯失敗,心卻是向著耶穌,耶穌看的是心。)
耶穌在雞叫後看了他一眼,也許其實是要告訴他:我知道在這情況下你沒有辦法保護我,你也不需要保護我;是要表達:我還是愛你的。但彼得自覺做錯事了,從此就被極深的羞愧、自責給抓住,當場逃出去痛哭,然後陷入灰心,自暴自棄,覺得自己爛掉了,根本沒臉見耶穌,因此後來在打魚時一聽到約翰認出眼前的那位是主,毫不考慮就跳進水裡(若在陸地上也會恨不得有個洞鑽進去吧)。這段時間以來他心中的痛苦可見一班。
但耶穌實在是愛他,直接點出他心中最在意、最不敢面對的點,彷彿在告訴他:"我知道你心裡的掙扎,我知道你最自責的那件事,沒關係,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是愛你的。"若不愛他,就不會這樣問了。哪有人會問一個他不愛的人說:"你愛我嗎?你愛我超過這些這些...嗎?"這個問題實在切中了要害,問到第三次時彼得的心裡已經非常感動,旁人看起來好像是難過的樣子,其實可能是終於得到了很大安慰的自然反應,欣慰地悲從中來。
這時我覺得從前聽過關於這段的解經教導可能不完全正確,心裡有一點驚訝和不敢相信,但依此脈絡跟今天的感動來說,我不覺得彼得的難過完全是因為耶穌三次用不同的"愛"字問他,為了他降低標準而讓他慚愧難過。雖然這個教導耳熟能詳。
當然他知道他的愛很不夠,但這個他早就知道了,從他離開大祭司院子的時候就知道了,不然他是在自責什麼呢?不需要等到這時候才挑明。即使真有意涵,也應該不是那個意思,因為耶穌不會在這時候還刻意讓他自責難過的,他是要來安慰他,表達愛和信任,要他餵養耶穌的羊。
於是媛姐補充提到,有時解經是後人從一些行為去推測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做,也有很多是拿一些事實上不重要的事來做文章,這種解經方式就像後人研究我們今天在這邊聚會為什麼吃的是包子和宜蘭的芒果蛋糕,解釋說包子有什麼預表、宜蘭有什麼預表...、或是變成一種慣例說"所以我們聚會的時候就要吃包子和蛋糕,不可以禁食..."等等,這種讓我們聽起來覺得很荒謬的解釋和應用。
若沒有聖靈的引導,聖經讀得再滾瓜爛熟也是讀不懂的,而且還會覺得它自相矛盾。
所以我們對於讀解經書的態度應該是:
你可以用陳年的滷汁滷牛肉,但不能用放了一百年的牛肉來做(這樣誰敢吃?),要買新鮮牛肉來滷。吃飯一定要吃新鮮的啊!
可以新舊雜陳但不可都是舊的;即使要用別人的心得,也必須是自己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以後,才可以再去講給人聽。
今天在讀耶穌和彼得的互動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彷彿覺得這就像是耶穌針對我現在的處境所說的一樣,讓我很感動,他說:"不要羞愧,我知道你做這些事是因為愛我"。
從耶穌對待彼得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學到怎樣鼓勵灰心犯錯、結果只遠遠跟著耶穌的人:耶穌總是以善勝惡,把人的善激發出來,如同把彼得起初的愛激發起來,一旦愛被激起,所有的轄制和控告、萎靡就會自動脫落了。
因為他真的不在意我做錯多少、是否全部都做對,他在意的是我是否有這樣寬廣的心,向著他,能虛心悔改。這個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有更寬廣的心。
而我們也都沒有足夠的愛,只有被聖靈充滿才能夠有無限的愛。